随着生活、工作及精神压力的增大,耳鸣的发病率也呈逐年攀升的趋势,从3%~4%上升到了10%~20%,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健康问题。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出现耳鸣。在耳鸣患者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3左右,其余2/3都是中青年。
接下来,我们通过耳鸣病例来认识一下耳鸣的一种类型——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
病例分享研究表明,乙状窦骨壁缺损是引起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位患者的病情是这样的:
患者为老年女性,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年前无意间发现右耳有持续性低调耳鸣,声音就像“火车车轮的轰鸣声”,并且频率竟然和心脏跳动是一致的,在安静环境下声音尤为明显,平躺、用力时症状加重。起初这并没有引起她的担忧,在当地就诊后,服用了扩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但是症状没有明显的好转。近1年来,自觉耳鸣加重,甚至影响睡眠,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诊治过程经过询问病史病症,医生检查了她外耳道及鼓膜的情况,并未发现明显异常。随后,把患者带到相对安静的房间,确认了患者耳鸣的声音和心跳是一致的。医生通过用手指压迫她右侧颈部,以减缓颈内静脉的血流,发现耳鸣可有短暂的消失。
接着患者完善了听力测试及颞骨CT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推测患者耳鸣的原因是乙状窦骨壁缺损造成的,故而确诊为“右耳搏动性耳鸣”进行诊治。
患者完善相关术前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症后,医生为患者进行了乙状窦骨壁修补术,术中可以观察到,患者的乙状窦骨壁如同预料的有广泛的缺损,便用患者自身的乳突骨粉及筋膜,进行了局部的修补。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患者的耳鸣症状已有明显改善。什么是乙状窦?乙状窦是由两层硬脑膜形成的颅内静脉窦,位于乙状窦沟内。其上部由横窦过渡而来,沿乙状窦沟向内下方走行,于颈静脉孔附近向上弯曲,于颈静脉孔移行为颈静脉球。由于乙状窦沟位于颞骨乳突部,故乙状窦与乳突气房邻近,通常以薄层骨板相隔。正常时完整的骨壁可屏蔽乙状窦内血流声,当骨壁缺损时,其屏蔽能力降低,血流声可通过乳突气房传入中耳或内耳产生耳鸣。
引起搏动性耳鸣的乙状窦相关病变是近年来认识的引起静脉源性耳鸣的重要病因之一,约占耳鸣患者的23%,主要有3种类型:乙状窦憩室、乙状窦骨壁缺损和横窦乙状窦交界区狭窄。
临床表现以女性居多,主诉多为单侧与心跳节律一致的耳鸣,音调低而沉闷,偶可被旁人听及,运动或头低位时耳鸣可加重。
治疗通过乙状窦骨壁重建术修补骨壁缺损后,患者耳鸣可消失或明显减轻,是治疗该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搏动性耳鸣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症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者可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起精神异常。其成因众多,乙状窦区病变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不容忽视。
警惕耳鸣耳鸣的类型多,除了搏动性耳鸣,还有神经性耳鸣、传导性耳鸣等,给患者带来的困扰也比较严重。
很多耳鸣患者自述,除了听到声音外,还会出现睡眠障碍、心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等,进而导致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下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耳鸣治疗建议对于耳鸣患者,首先要查明究竟属于哪种原因引起,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①过度疲劳及睡眠不足者应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睡眠;情绪紧张焦虑者要使思想放松,必要时可服用一些镇静药。六味地*丸等中药制剂对耳鸣也有一定的作用。
②耳部疾病引起的耳鸣要积极治疗耳部原发疾病。
③有全身病者要同时进行治疗,如高血压病人要降低血压,糖尿病人要控制血糖,贫血病人要纠正贫血,营养不良或偏食者要注意补充营养成分等。
④如果是因为用了耳*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等而出现耳鸣,则应及时停药和采取有力的医疗措施,以期消除耳鸣,恢复听力。
推荐阅读:耳病知多少
突发性耳聋,你都了解吗?
我们必会一如既往,不辜负每一位患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