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黄娜通讯员宋翰卿沈希霞
8月15日,南湖区委书记朱苗赴嘉兴科技城(大桥镇),走村入企,夜访农户,摸实情、问民意,开展社情民意大走访、“八八战略”大宣讲、思想观念大解放活动。
上午9点,天朗气清,骄阳似火。大走访第一站来到大桥镇倪家浜村,这是一个拥有户农户的纯农业村,也是朱苗的基层联系点。
“当前工作最困难的是什么?”“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有哪些?”“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最需要我们做什么事?”“如何对贫困户、困难户进行精准扶贫?”“村两委班子建设得怎样?”……与村班子集体座谈时,朱苗开门见山,直切问题。
农村发展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当听到美丽乡村建设,群众普遍反响好,工作正逐步推进时,朱苗表示肯定并“支招”,让村干部排个三年计划,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因为做做容易,难在长效管理;
当听到倪家浜村有28户低保户,其中3户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时,朱苗十分关心。政府兜底、社会参与,朱苗建议可以发动企业设立一些虚拟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家庭;
当听到作为纯农业村,倪家浜村集体收入较少时,朱苗和村干部强调“思想观念大解放”,要结合实际大发展,比如村里亩基本农田,可以参考学习嘉善县缪家村,成立农机合作社,不仅服务村民,也能为村集体创收。村里有钱了,才能为百姓做更多实事。
当听到党员的个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时,朱苗建议要抓好党员、村民代表、网格员、小组长等核心作用,加强宣传教育,让他们带头,贯彻落实各项政策,以此推动工作开展。
“问题”都是聊出来的。朱苗强调,村两委班子成员,要花时间,做到户全覆盖走访,只有真正到农户家,才能听到群众的“真心话”、“大实话”,才能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另外,工作中必须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只有公正、公平、公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群众才会理解和支持。
座谈会后,朱苗在倪家浜村文化礼堂为百余名村民代表、党员干部宣讲“八八战略”。
一句“乡亲们”拉近了距离。他先解释了“大走访、大宣讲、大解放”活动,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村民宣讲“八八战略”,有数据、有实例,还结合身边事,展现了15年来农村吃穿住行、就医、就学、环境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针对倪家浜村自身发展,朱苗提到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方面有序推进。
时针不知不觉到了11点半。语言接地气,村民听得懂,掌声拍得响。朱苗还和村民们约定,要去村民家里讨杯茶喝,拉拉家常。
顶着烈日,朱苗步行多米,去看了倪家浜村新规划的农房集聚点。得知近期就会开工后,他叮嘱村干部,一定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工作要做到群众心坎上。
半小时午饭时间,放下饭碗,朱苗又直奔天明社区。该社区地处大桥集镇中心地段,区域面积约1.09平方公里,包括16个小区,户人家,常住人口人,外来人口多人。
社区遇到哪些难题?群众最需解决什么困难?又是朱苗最牵挂的问题。
小区停车难、宠物(流浪狗)管理难、小区物业费收缴率只有10%、沿街店面油烟多、修车店占道修车、二手车店占道停车……社区班子集体座谈时,班子成员畅所欲言,直面问题。
梳理难题,书记“支招”。针对占道修车、占道停车、油烟扰民等问题,朱苗嘱咐相关单位,部门间联合执法,予以解决;针对物业费收缴率低的问题,社区干部要多和群众沟通交流,对症下药;针对窗口工作,要努力做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尽可能简化办事程序,通过代办服务、容缺受理等手段,方便群众、服务群众。
“社区是直面群众的第一道‘门’,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委政府的评价和满意度。”朱苗强调,社区班子要全覆盖走访收集问题,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决策。
企业经营状况好不好?朱苗十分关心。下午2点左右,朱苗又赶到金石包装(嘉兴)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4年的高端软包装产品企业,近期正在为上市努力。
“南湖区的营商环境如何?”“企业发展有无困难?”“下一步发展怎么打算?”朱苗认真倾听金石包装董事长赵国途的介绍。
赵国途说,南湖区营商环境非常好,企业这几年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和多家跨国企业达成合作,近期打算引进先进设备扩张产能、延伸产业链条、上新的技改项目,上市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但厂房土地面积有限,大大制约了企业发展。
“政府会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朱苗建议,金石包装可以考虑整体搬迁,重新规划厂区,引进先进智能设备,利用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要不断拓展市场、加快股改上市,让企业能有长足发展。
赵国途非常认同,“太好了,我们会认真考虑。”他表示,企业五年规划产值要做到25亿至30亿元,以嘉兴为大本营,向全国辐射,争取能在中国中高端包装企业中首屈一指。
群众生活过得好不好?朱苗最为牵挂。晚上7点左右,夜幕降临,朱苗来到建国村王连桂家。79岁的王连桂和两个残疾人孩子一起生活。女儿今年52岁,11岁时就查出毛病,不太会走路,只能坐轮椅,生活无法自理;儿子今年50岁,头不受控制地摇动,这两年耳鸣厉害,一直在吃药。
朱苗仔细询问了王阿婆和女儿的身体状况、王阿婆儿子在企业的工作状况,他嘱咐村里、镇里的相关干部,一定要照顾好这一家老弱残。
当问到还有什么困难时,王阿婆的回话非常质朴,“村里已经很关心我们家了,我们现在还能照顾好自己,没什么要求。如果我不在了,希望能帮帮我可怜的女儿。”
“阿婆,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要操心女儿,政府一定会管的。”朱苗深情安慰道。
晚上7点半,朱苗又来到三峡移民欧勤辉家夜访。欧勤辉一家从重庆奉节搬到南湖区大桥镇已有18年,从一开始语言、文化上有交流障碍,到现在已完全融入当地生活,子女们也在南湖生活工作。
“你们为国家重大工程作出贡献,首先要感谢你们。”朱苗说,18载南湖生活,你们已是南湖人、大桥人,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离开农户家,已是晚上8点多,农村的夜空,星光璀璨。这满满一天,马不停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而在南湖大地,这样的“大走访、大宣讲、大解放”活动正在全面铺开,“首善之区”的南湖篇章,正在奋力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