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外孙狗,姥姥心头肉”。孩子跟爸爸姓,跟奶奶亲,长大了传承家族的根,可姥姥就是最疼小外孙!
如果换成外公,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故事。
近日,俄罗斯一位外公把2岁撒旦外孙扔进火炉活活烧死。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4月27日报道,在鄂木斯克,一名两岁幼童被亲外公扔进火炉内烧死。
4月22日21岁的母亲带着2岁的儿子回父母家,晚上外婆带外孙睡觉,外公闯进房内将外婆赶出去,并将门反锁。醉酒的外公在屋内跑来跑去,大喊外孙是撒旦。
当外婆带着女儿及邻居赶到将门砸开时,外公已经将孩子扔进燃烧的火炉。
孩子被救出时全身烧伤面积达50%,后经抢救无效最终离世。
据报道,这位俄国外公一直有酗酒习惯,以前是一名公交车司机,因酗酒被开除。
醉酒一时,伤痛一世,这次意外事故给全家人造成了一辈子也难以抚平的伤。
这类情况大家似乎不陌生,我们身边有不少亲朋好友和上述那位“战斗民族”外公一样,酒前一个样,酒后一个样,一喝醉就“放飞自我”。具体表现为:六亲不认,人畜不分,天大地大谁也没有他大!
说白了就是醉酒发疯!
特别是80、90后农村长大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我们小的时候,村里很大一部分父辈人没喝酒前勤劳朴实、标准的十里八村模范丈夫、好父亲。
一旦二两猫尿(白酒)下肚立马打孩子骂老婆的“十八般武艺”一股脑齐上阵,吵吵闹闹折腾到街坊邻居大半夜跑来劝架,重点是酒醒后还不承认自己有两副面孔,喝断片了!
归根结底,是酒让人失德、失态、失去理智,让那位俄罗斯外公迷迷糊糊失手杀了自己外孙,让许许多多醉汉无意间伤害了最亲的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酒后“发疯”呢?
说到这个不少朋友会想到乙醇,也就是酒精,酒精对人体有麻醉作用是不争的事实,自然而然会让我们想到酒精中毒。
对不起,这个锅酒精还真不背!因为让人丧失理智,“控制不住我自己”的罪魁祸首是酒中含量极少的有害微量元素。
以最容易上头的白酒为例,白酒中的乙醇本身不具备什么养分,也没有什么特别味道,有的只是较高的热量。
据有关科研部门测定,每毫升纯酒精可产生热量7卡,相当于脂肪的供热量,适量的摄入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白酒的载体,决定白酒酒香和酒体的是仅占白酒总量2%左右的微量元素。
这些微量元素在适当范围有助于酒的呈味、呈香,但是过量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一、甲醇,它是一种有麻醉性的无色液体
密度0.,沸点64.70℃,可以无限地溶于水和酒精中。
它有类似酒精的味道,但更多的是刺激味。过量饮用就会头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等状况。
二、杂醇油,白酒的重要成分之一
可以使白酒呈味,但是含量过高,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充血,出现头痛、头晕。
我们喝酒上头,主要是杂醇油搞的鬼而且相较乙醇,它在人体内氧化慢,停留时间更久,酒后恶醉多半是由它所引起。
三、醛类,白酒生产发酵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醛类中的甲醛、乙醛和糠醛都有毒。且乙醛含量高的白酒,特别容易使人容易产生酒瘾,这就是大多酗酒人嗜酒如命的原因。
在白酒生产中,酒头醛类含量最多,因此优质白在酿酒过程中会根据酒质取酒,举个很典型例子,茅台酿酒要经过7次取酒。
重要“凶手”已捉拿归案,甲醛、杂醇油、醛类等“作案分子”都有致人头晕、头痛的危害,尤其杂醇油,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充血并且会引起恶醉。
我们一旦醉酒大脑就会受这些微量元素作用的影响,失去正常思考能力,听力、视力也都会受到限制。
长期酗酒者会在各类危害的共同作用下,中枢系统会受到严重损害,致使酗酒人出现自私、孤僻、迟钝,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关心家人,情绪不稳,易激惹,思维缓慢、记忆减退,智力下等人格上的改变和智能的下降。
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慢性酒精中毒。
慢性酒精中毒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震颤谵妄”,患者在突然停止饮酒或者饮用量明显减少的情况下现生动而鲜明的幻视与被害妄想;因而表现为极端恐惧不安或冲动行为。
“战斗民族”俄罗斯外公酒后意识恍惚错把外孙当魔鬼,出于自卫或挑战行为将孩子扔进火炉,结合他长期酗酒的习惯,很可能是因为慢性酒精中毒,震颤谵妄症发作产生了幻觉,进而引发过激行为。
与慢性酒精中毒相对的还有急性酒精中毒,这个很普遍,就是我们偶尔喝大了“趁醉装疯”扶着电杆吐大街的状态。不过,我们一般聊嗨了,吐够了,好好睡一觉也就没啥事儿了。
若醉酒进一步发展,则出现意识障碍,如意识清晰度下降和(或)意识范围狭窄,乃至出现嗜睡甚至昏迷。慢性酒精中毒和急性酒精中毒所出现的精神障碍统称为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