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耳鸣,还有很多人说自己感觉是脑子里有声音,是脑鸣。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脑鸣的原因也有很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其中的一种思路。
有一个女子,当时35岁。
啥毛病呢?就是脑袋里总响,有动静。同时,还有头痛。为啥脑子里会响呢?患者就去看中医。
当时看的是谁?是刘志明,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
刻诊,患者脉细弦,舌尖稍红,少苔。面色白,嘴唇不怎么红润。
仔细询问,患者除了脑鸣、脑袋疼以外,经常还会头晕,心里头慌乱,心烦,腰酸,身体怕冷,尤其是腰以下部位怕冷明显。如果用脑想事儿的时间长了,就会觉得眼花头胀,遇风还会流眼泪,睡眠不好,大便有时候偏稀薄。
不过,患者月经是个问题。每一次来,历时10到15天,甚至有时候淋漓不尽。
追问病史,患者还说了,曾经有那么一段,身体莫名低热,但是经过检查没发现异常,后来自己就好了。
当然,所有这些,还是以脑袋里有响声最为要紧。这让她难以正常生活。
了解到这些以后,刘师给开了一张配伍。但见——
太子参12,当归9,生薏苡仁18,茯苓12,酸枣仁9,丹参9,白芍9,吴茱萸6,麦冬9,阿胶9,川芎5,生地2,甘草6。
让患者连喝15天,结果如何?患者复诊的时候表示,月经恢复正常,脑袋里的响声几乎消失。
这时候,原方基本不变,再让患者继续服用半个月。最终,患者诸证悉平,之前的所有不适,完全消失。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前些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将老专家们的验案验方做了汇总,隆重出版。刘师上头这个验案,就收录其中。
现在,我们简单看看这里的道理。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非常明确,就是气血不足。怎么知道的呢?我们一点一点分析。
首先,她就诊的时候,脉细弦。这是气血不足,脉道不丰。面色白,嘴唇不红润,这显然是血虚。阴血不足,容易生内热,所以患者舌尖稍红,舌苔少,同时心烦。
气血这个东西,对我们的身体来说,是最关键的物质。身体各处,没有哪里,不受气血的濡养。
比如说,头部,没有了气血濡养,就会头晕、头鸣。脑袋里的响声,其实就是气血不足,髓海失荣的表现。心中气血不足,患者则心悸。
肝经的气血不足,患者就容易眼花流泪、脑袋发胀。因为肝经走脑袋啊,肝开窍于目。
当然,气,还有温煦的作用。气血亏虚,身体不得温煦,患者还容易畏寒怕冷。
最值得警惕的是,患者的月经,经期太长了,10到15天不止,甚至淋漓不尽。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失血严重啊。气血不足这个事儿,更得到了佐证。
气血不足,患者还容易身体发热。为啥?因为血虚,阴不制阳,虚阳浮越,所以发热。
总之,这个患者的所有问题,就在于虚弱,就在于气血的不足。你别看病症多,归纳到最后,其实就在于气血二字上。
当时给她开的方子还是非常清晰的。它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四物汤为主,补养气血。气血足了,患者的一系列问题,就都好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女性,或者上了年纪的人,容易受到气血不足的影响。
在这里,我希望读者朋友,能把上面医案里患者的情况,好好体会一番。可以讲,气血不足,会引起各方面的问题。而以脑鸣、眩晕、乏力、心悸、眼花流泪、畏寒怕冷、心烦不眠等现象为主的人,又特别多见。
面对这样的现象,如何认识和改善?医案里的思路和验方,的确给出了很好的回答。非专业读者朋友,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适当加减、运用。专业同行们,我们不妨吸取刘师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用药经验。它还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朋友,如果你也有耳鸣、脑鸣的问题,也可以将你的情况跟我说说,我来帮你辨证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