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病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针灸必看,什么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法
TUhjnbcbe - 2025/2/22 16:47:00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法,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讲:“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灵枢·终始》讲:“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灵枢·官针》讲:“远道刺者,病在上者取之下,刺腑输也。”这三段经文讲的都是针灸临床取穴的一种方式,即远道取穴法。

1.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法的适应证

这种取穴法的适应证和其他取穴法一样,都是依据具体病因病机,结合经脉所过,以及具体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确定的。如脱肛是下病,但却上取百会。头部穴位很多,为何只取百会而不用其他穴位?究其因,脱肛是气陷证,病势向下,而百会具有升阳举陷作用之故。又如眩晕是上病,取涌泉是上病下取。足部穴位很多,又为何只取涌泉?究其因,眩晕多由痰湿中阻、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所致,而涌泉具有较强的降逆作用,故取之。但眩晕《素问》病因病机绝非仅此一种,故临床见到眩晕,不能一概皆下取涌泉,必须根据具体病因病机选择适宜的下部穴,这点很容易理解。又如,漏肩风是上病,在临床上有的下取条口,有的下取绝骨,有的下取飞扬。取此三穴皆属下取,而有何区别呢?细究其因,条口是足阳明经穴,用以治疗手阳明经病;绝骨是足少阳经穴,用以治疗手少阳经病;飞扬是足太阳经穴,用以治疗手太阳经病。因此,虽然皆是漏肩风,但所病经脉不同,所以下取的穴位也就不同。

2.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法的现代应用举例

病例1:郝某,女,37岁。病史:患者头晕十余日,发作时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不敢动头,动则头晕目眩、恶心欲吐,终日不能起床,曾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检查:面色黄白,苔白腻,脉沉缓。辨证:痰湿中阻,升降失常。治法:健脾化痰,升清降浊。治疗:针刺涌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百会。针后寻找明显的酸胀感,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患者头眩晕减轻乃至消失,仅感头胀、耳鸣,继用前穴加太冲、合谷,共治疗6次而痊愈。停针观察,4个月未复发。

病例2:杜某,男,51岁。病史:患者8年前巅顶部有木感,继而两颧发木拘紧,近3年两太阳部拘紧,头重如裹,阴雨天加重,夜寐不宁,纳佳,二便调,医院治疗,服中药数十剂,针刺局部多次,均无效。检查:舌体胖大,苔白厚,脉右濡左弦滑。公孙、阴陵泉、太溪穴压痛。辨证:湿阻经络,浊阴不降。治法:健脾化湿,升清降浊。治疗:针刺公孙、丰隆。治疗5次后,两太阳部拘紧感消失,仅颧部仍感拘紧。前穴加丘墟,共治疗10次,头重如裹症状虽遇阴雨天亦未出现。颞部拘紧感消失,顶部拘紧感减轻,停针观察未复发。

病例3:牛某,男,48岁。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受冷而右腿外侧酸胀痛,继而右侧腰胯亦痛,其痛游走,时窜至左腿。畏寒怕冷,怕累,不能久坐,活动受限,动则加重。曾用强的松、消炎痛及针刺治疗,均无效。检查:苔白腻、脉弦。直腿抬高30°,L4旁3寸、环跳、承山、跗阳穴压痛。辨证:感受风寒,痹阻太阳、少阳经脉。治法: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治疗:①风府、环跳、肾俞,针后加灸;针刺委中。②针刺中脘、气海、足三里、列缺、气冲。首用①组穴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治疗9次后腰腿痛减轻过半;继用①、②组穴交替取用,前者祛邪,后者扶正,治疗7次,腰腿痛基本消失。共治疗37次后停针观察,两年后来院复查,疼痛未发作。

3.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法的使用方式

由上可知,本法的应用有两种方式:

第一,“上病”系指头面、上肢部位的疾病,“下取”是指在下肢选取与“上病”有关的穴位来进行治疗。如足阳明胃火牙痛取内庭,足少阴虚火牙痛取太溪,眉棱骨痛难忍取解溪等。“下病”系指躯体下部、下肢部位的疾病。如治疗腿股风,宜根据其病属之经,分别取用其手经(同名经)的后溪、外关、列缺,以及依据其病情的性质取用风府(上取)进行治疗。因此,这种取穴方式,是根据其病变部位在上、在下的变化,相应取用其手足的本经或同名经出现反应的穴位来确立的。

第二,“上病”是指病势向上(如肝火上炎、清窍蒙蔽等)的疾病,“下取”是指取用具有降逆、降火、泻下作用的穴位。“下病”是指病势向下(清阳不升、气虚下陷)的气陷证,“上取”是指选用具有升阳举陷作用的穴位。如此,则“上”、“下”的意义不仅包括部位的区分,而且也包括对病因病机的定性和选取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

总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是一种取穴原则,但在临证时往往与其他取穴法混合使用。如“病例1”患者,系痰湿中阻、升降失常所致,其症虽在上(标),而病因却在中焦脾胃(本),选穴原则是上病下取,兼用辨证、循经加近道取穴。下取涌泉用以降逆,近取百会用以升清,辨证取中脘、足三里以化痰降逆,内关以和胃降逆。如“病例3”患者,证系风寒之邪痹阻太阳、少阳经。其病位在下,其痛游走,取穴法是以下病上取与远道取穴、辨证取穴相结合。上取风府以祛风,近取环跳、委中以通经,辨证灸肾俞以温寒,补中脘、气海、足三里、列缺以扶正。

1
查看完整版本: 针灸必看,什么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