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有响声的一种主观感觉,不包括血管搏动性耳鸣或肌肉痉挛性耳鸣等客观性耳鸣,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许多全身和耳部疾病均可引起耳鸣。
由于耳鸣病因复杂、机制不明,所以到目前为止仍无特效药物和特效治疗方法。
在众多的耳鸣治疗方法中,耳鸣掩蔽疗法能短暂消除耳鸣声,并以其生理性、简便性、安全性及无明显副作用的独特优势成为治疗耳鸣的常用方法。
耳鸣掩蔽疗法是通过对耳鸣患者进行系统听力测试后,选择经耳鸣音调、响度匹配后的特定外界声作为掩蔽声,在医生的指导下聆听此掩蔽声以达到抑制耳鸣或缓解耳鸣症状的方法。
由于耳鸣的主观性特征,有关耳鸣的形成机制尚未获得根本性的突破。与耳鸣机制一样,耳鸣掩蔽疗法的原理亦无定论。
以往研究发现掩蔽有效的耳鸣多为耳蜗性耳鸣,但交叉掩蔽等现象提示除耳蜗外,应还有更高层面的神经机制参与了掩蔽过程。
从心理上讲,外界的掩蔽声较内部的耳鸣声更易被接受和忽略,同时转移了患者对耳鸣声的注意力,使耳鸣变的不易被察觉。耳鸣
掩蔽疗法并不适应于所有耳鸣患者,它是有适应症的,疗效也是因人而异。
适宜耳鸣掩蔽疗法的患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耳鸣的主调及频率容易通过听力学检查检测出;
②在低声音强度下即可对耳鸣完全掩蔽;
③掩蔽声听起来舒服、悦耳容易被患者接受,甚至可以被忽略其存在;
④不存在听觉过敏现象。
另外有学者研究,根据Feldman的掩蔽曲线分型:
宽带噪声对重叠型曲线的耳鸣效果较好,对汇聚型的无效;
高频窄带噪声对汇聚型有效
任何掩蔽声对分离型和拮抗型几乎无效。
也有学者认为,掩蔽声不一定需要包含耳鸣的频率,尤其对多音调、高掩蔽级的耳鸣来说,在听觉上较为柔和的宽带噪声可能效果更好,而且更易令人接受。对无法被完全掩蔽的耳鸣采用低于掩蔽阈强度能被患者接受的掩蔽声,这样的部分掩蔽也是有效的。
尽管目前对于耳鸣掩蔽匹配的准确性存在不少争议,但目前要想提高疗效我们还是只能依赖这项检查,毕竟这是目前能做到的最接近耳鸣心理声学特征的一种检测手段。
当临床遇到以下类型的耳鸣患者时,一般不建议给予掩蔽治疗,而是采用声治疗:
①掩蔽有效但无法忍受掩蔽声音者;
②无适宜掩蔽声音掩蔽者。
至于全聋以至于用最大强度的掩蔽声掩蔽也无法听到的耳鸣患者(佩戴助听器亦无法听见),临床极其罕见,这不仅是掩蔽疗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所有方法都不能解决的难题。